超越限制,在侷限中實驗住宅設計的可能 /ft. 劉克峰總監

EP.18|超越限制,在侷限中實驗住宅設計的可能 /ft. 劉克峰

訪談時間:2025年7月17日
受  訪:劉克峰/691.創創設計
採訪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興趣廣泛的劉克峰,曾擔任大學建築系專任老師逾30年,同時積極參與空間實務操作。因持續挖掘建築可能性,他受邀擔任多項知名建築展策展人,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實構築建築展等。因為從小喜愛繪畫,故而選擇了也需要手繪的建築系,他笑說不少人跟他相同,都是因愛繪畫而入建築一行。這次擔任住宅獎評審,是個好機會能將過去在教學跟策展上磨練的建築專業,來判斷參賽的作品。

從老家到異鄉:思考住宅該是什麼
台中霧峰人的劉克峰,一直到大學都住在由父親自地自建,並自行監工的兩層透天中。平面非常簡單,一樓前客廳後餐廳,透過中間樓梯往二樓,二樓則有三間房,基地是長條型寬只有4米8,因此前後都有花園,可惜的是受921大地震影響結構受損而拆除,而這也成為他持續進行的住宅設計功課到今天。其實,在剛拆除後他就完成了一個經濟的設計,只需一層樓就滿足所有需求,約兩百多萬就可蓋完,但母親當時並未同意,之後因沒了急迫性,而且對於居住的想像跟需求也不斷在改變,導致他持續調整設計,克峰老師笑稱設計版本超過百個,但近期已逐步收斂,預計將付諸興建。

雖然在台灣住過各種不同的住宅類型,但他坦言其實同質性很高,反而是在國外旅住的經驗給他比較多啟發,並舉在義大利曾住過的一棟四層高有電梯的房為例,基地不小但建蔽率約只有30%,室內房間大且有超大陽台,有很大的地下停車場,一樓有做綠化但就是草皮,都是簡簡單單的。也住過多國的國宅,其配置與設計都非常經濟,因為需要大量停車,地面層就是停車場,讓汽車非常容易找到車位,再上樓回到自己家裡,很有效率也很好管理,反觀台灣,則常為了裝修與美化花園而堆疊設計,且需要挑高華麗的大廳來管理。

他直言每個國家的土地政策,反映的就是該國生活的態度,他在倫敦居住過一棟透天房子,空間配置也很簡單,而且英國人很高,但住宅的門卻矮矮的,每次進出都必須彎腰,台灣人身高一般,門卻設計得特別高大。但台灣也並非一直如此,比如東海大學由張肇康建築師設計的東海舊圖書館尺寸就很親切,樓高約就兩米四、五,因此上下樓梯都很輕鬆,不解為何要搞到三米、四米呢?

台灣近年追求垂直的挑高,但因為房價高漲,室內坪數不斷縮小,而且為了銷售隔出來的空間也不好用,反觀國外住宅尺度很精確,雖然不大但機能完整,而且很人性化會留設儲藏室,且洗衣機設備也不會放到陽台,常就放在浴室裡,讓陽台保有休憩的機能。那台灣為何如此?他回答主要在於國外集合居住有一個完善的內在邏輯,台灣則沒有長期是被建商給帶著走的。建商為了銷售,只將住宅視為商品,用售價決定商品的內容,所以怎麼好賣就怎麼設計,從沒好好去討論居住尺度,以及需要那些空間,讓大眾在買屋後必須依賴室內設計師進行調整,也因此促使台灣的室內設計行業興盛。

正視台灣氣候特色與居住需求的變化
談及台灣住宅建築設計的變化,他以自己的經驗表示早年居住的條件比較寬鬆,因此在設計時能試著從中嘗試新的平面可能,去回應來打開居住的可能性,雖然最後還是要回到坪效,但相較今日仍有餘裕,其中又以通風採光最為重要,若能三面採光就不用兩面,掌握這些基礎的條件是核心,這些對了後面調整就會很容易。入口大廳至自家門口的動線,是他特別關注的設計重點,光線要能撒入,氣流一定要流通,才會讓人的心情舒適。

若將目光從建築體移到居住室內,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充分掌握業主的需求,在這固定的範圍裡調整機能。而近年最大的改變是客廳不斷縮小,餐廳跟餐桌則不斷變大,因為餐廳的彈性太大了,一張大桌子可以用餐、聊天、看電視等,反而逐漸變成重要的空間。因此他認為該擺脫傳統制式的三房兩廳了,尤其現在房價如此昂貴,使用需求也已改變,居住空間應該改以需求為本,展現不同的狀態,無奈建商跟代銷為了賣房子,大眾也更愛用數字而不是居住需求看房子,而無法擺脫這框架。他舉日本都市裡的住宅為例,室內空間小但彈性非常高,除廚房、浴室外,生活基本都在一間塌塌米上進行,而能這樣在於其尺度精準,留有足夠的收納空間,來滿足塌塌米上的不同行為,且浴室內還有浴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值得台灣建商好好研究。

當把視野再拉大,從台灣氣候環境切入,就會發現台灣從未去瞭解什麼適合我們,就像室內空間的彈性可研究日本,但回到建築上就不合適,因為亞熱帶氣候的台灣,與西方跟日本都不同,應該要學習的對象是跟我們緯度接近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華人移居的國度,比如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及越南等等,就會發現在這些地域中,遮陽是非常重要的,且應該增加陽台空間減少使用玻璃等,來讓建築內部降溫。他更建議應該舉辦展覽邀請這些國家進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同時也相互刺激,一起提升。若政府開始正視這個議題,進而修改相關的建築法規,台灣的都市風景跟建築型態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樣貌,也會更符合我們的需求。另外,他也以自己過去的經驗為例,表示建商常常干預過多,應該釋放更多的彈性給台灣建築師設計,強調「台灣」是因建商相對禮遇國外大師,較願意犧牲一些建蔽率跟容積率去做新的嘗試。

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徵件進行中

在建築教育中注入理想
近年觀察在學校建築教育中,住宅設計似乎著重較少,克峰老師則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他指出大學學生年輕,對於生活的體驗跟經驗才正要開始,要進入住宅設計的情境相對不容易,傳統的做法是請學生敘述過去的生活經驗,再用文字跟照片表現,接著進入設計,前半段學生的分享非常有趣也很真實,但要進入設計時,因同時要回應建築設計、住宅設計跟老師的建議,就很容易混亂,且雖老師是能以自己的經驗去教學生,這個對話跟學習也是成立的,但他認為應該師生同步更好,故會避免用自己的經驗去教授,而是循序漸進的引導。

克峰老師也強調,這不代表學生或老師不重視住宅設計,反而透過教育,讓學生知道全球建築大師的經典作品,常常就是住宅,且不但是設計的典範,也是建築理論最佳的實驗場域。就是因學校教育的成功,所以越來越多好建築師投入住宅設計,其中時間成本最高最容易賠錢的小住宅,也有很多具理想的建築師願意做,就是因為學校建築教育在學生心中,埋下建築是具理想的專業,而在未來職業生涯中開花,因此台灣的建築教育是成功的。可惜的是台灣建築師是有在思考,但卻沒有機會實踐。

跳脫分類的界線,讓創作更自由
當追問對這次設立不分類的「台灣住宅建築大獎」的看法,他直言非常贊成的,這個獎是因評審林曼麗老師的建議,評審團們都同意而做出改變,表示曼麗老師是藝術背景,本就比建築領域開放許多,這個建議很具鼓勵跟啟發性。他教書時就常觀察國外設計領域的學校畢業作品,就發現像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畢業作品是非常開放的,比如攝影系學生的畢業作品是繪畫,平面設計系的畢業設計是雕刻等,系的名字並沒有影響學生自由創作,而這在國外已經幾十年都在這樣進行。

但他擔憂的是目前台灣是否已有突破分類,非常多樣性的住宅作品出現?並已有一定數量,是無法用既有類別去判別?而這也讓他思考,是因應已有這樣的風潮而設獎?還是應透過設立獎項來鼓勵這種可能?但因為設立「台灣住宅建築大獎」,已讓他開始期待,最後呈現的會是設計的多樣性?創作獨立的多樣?或是在原本分類裡卻看到超越分類的表現?但不論如何,現在的獎項其實都很傳統,只要跳出傳統的框框,克峰老師認為就是好事,但到底可以跳到什麼程度,他樂觀其成。

最後,他指出從建築史去看,每位建築大師都有獨特的小住宅設計,常讓人疑問為何會這樣做,但最後卻成為時代的典範。所以建築師在住宅設計中要追求的,勢必需要跨越法規、超越功能,因法規就像機能必須兼顧,但真正重要的是要能超越它,帶出精神向度,做出屬於你的住宅作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