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居住經驗及建築實踐,談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可能 /ft. 林祺錦建築師

從自身居住經驗及建築實踐,談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可能 /ft. 林祺錦

訪談時間:2025年7月16日
受  訪:林祺錦/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採訪撰稿: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從居住經驗出發
花蓮人的林祺錦出生於木柵,從小跟著父母在雙北生活,只有在長假時間才會回花蓮,回想當時雪隧還未開通,也沒有快速道路,往往需要花上半天至一天的時間才能返鄉,非常艱辛。因父母當時還在努力打拼尚未買房,故因著工作時常需搬遷,而居住過許多地區及不同類型的住宅。

小學三年級前是住在新莊成長,之後搬至永和,後續父母在中和買房才開始固定在一處,往後的專科跟大學也就都念附近。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住在新莊時,雖然是住在市區,周邊仍是田野為多,所以跟回花蓮的記憶其實差不多,都是在田埂裡玩耍。永和則比較有城市感,但因為車輛不多,街道仍頗為安全。搬遷過程中住過四層樓的步登公寓,也住過不同的樓層,但其實沒有太多不同之處,反而是花蓮老家的三合院讓他記憶深刻,因為冬天冷、夏天熱,棉被又厚重,會壓得他喘不過氣,加上廁所是在室外,必須穿過有公媽廳的正廳才能到,會害怕的他晚上都會憋著不去。

直到結婚之後,才離家與夫人在木柵置產,當時買房的第一考量是金額,接著就是憑直覺了。當時他只花五分鐘就決定,因為主臥開窗就面對大山,景色開闊,與過去住在市區的視野完全不同。相較於過去居住的步登公寓,買的是已成屋幾年的大型社區,除電梯外最大差別在於有成立管委會,雖然多了一筆社區管理費,但也帶來便捷,有管理員能幫忙收信件、包裹跟丟垃圾,不再需要因錯過郵差跟垃圾車而煩惱。

買下後將原本三房的格局改成兩房,將拆除的一間房改為餐廳,也作為彈性的空間使用,並特別著重在收納上進行加強調整,是其結合受建築訓練及自身居住經驗所來。談到未來家中的布局,表示因有兩個小孩,原本擔心房間不夠,還好因老大念大學住校,稍減緩空間的不足。但為長遠佈局,有餘力下已在家裡附近購買兩房的集合住宅,等完工之後應會與妻子搬過去,將原本的家留給小孩居住。當問到這次購買新屋考量的是什麼?第一仍是金額及自身的需求,第二是開發商的口碑,最後則是建築師的設計,直言願意投入好好蓋房子的建商非常重要

向新加坡取經:改善法令制度來回應社會需求及氣候環境
近年居住空間因房價高昂,在購買總價的考量下導致坪數小很多。他直言今日的三房兩廳與過去的三房兩廳的面積已完全不同,再加上建築法規的改變,使公設比拉高,且以銷售為考量的建商仍占絕大多數,此時考驗的就是建築師的設計功力,在基本的法規檢討後,必須花很多的時間跟心力去調整平面格局的尺寸,同時還必須將機電水路等管線一起思考整合,如此才能讓購屋者搬進來後,擺放家具不會有問題。由於私人集合住宅就是商業資本開發,必須以市場銷售為考量,去期待開發商整體改變方針並不現實。真正應該督促的是由政府開辦的社會住宅,不再以坪效,而是去想像未來的住宅模式,並且能引進新觀念、新技術來回應當下炎熱的氣候環境。但很無奈的,政府目前仍以「量」為導向,是與私人住宅開發般對於坪效錙銖必較,仍未看到對台灣集合居住的理想規劃。

目前擔任新北建築師公會理事的他,前陣子與公會團隊前往新加坡訪問,與新加坡建築師學會(SIA)、台灣駐新大使及開業建築師交流,認識新加坡政府在組屋(Flat)公宅政策上的前瞻。他指出,目前高達八成的新加坡人住在組屋之中。組屋公宅只有興建費用來自政府,後期的維護費用則是由組屋低樓層空間出租給商業空間的租金來支付,達成社區維運自主。而能這樣,是因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量,不迴避商業行為進入公宅。反觀台灣因為擔心圖利廠商,導致在社宅商空的設計上綁手綁腳,招商也設限許多,最後仍淪為要由政府補助社區才能維運。另外,新加坡的建築法也依照當地氣候環境量身制定,比如作為公共使用的空間,只要室內日照45度能照射到的範圍面積就不計容積,促使開發商願意將空間兩側開孔讓光線能投入,也解決新加坡炎熱多雨的氣候特色,成為公眾會進入使用的空間。反觀台灣因擔心違建,公設空間被打得零碎,不但造成管理成本,空間使用率也降低。

除此之外,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很需要遮陽,來避免陽光直曬建築牆面,造成壁體存熱於夜間釋放。但因為法規規定陽台若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的10%要計容積,導致陽台蓋得小小的,不但不易使用,也無法達到遮陽的效果,尤其未來在小宅趨勢下,每戶陽台會更小、更難使用。他坦言政府是擔憂若開放,可能民眾會外推導致違建大增,但這可以用加強罰則及定期查驗來解決,不該因擔憂而不作為。若能夠借鏡與台灣氣候相近的新加坡建築法規,相信對台灣都市的氣候、市容及使用行為會有很大的改變與提升。

當談及目前高房價的原因跟該如何解決?他認為政府是推升高房價的主因,原因在於長期用不動產的角度看住宅,導致相關政策配套也都以此為方向,變相鼓勵民眾投資房地產。並舉澳洲房地產交易限制及新加坡組屋政策來說明,澳洲是嚴格管制外國人購買房地產,包括只能購買新房,且必須通過審查,還有嚴格的貸款制度等。新加坡則是針對購買預購組屋或轉售組屋者提供不同方案的貸款與津貼,連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也能夠貸款購買,且隨著年齡增長與家庭組成,還能循不同的貸款與補助方式來換購組屋,包括購買在父母親附近的近居購屋津貼。單身者的補助折半,而且購屋者的收入愈低、補助愈高。反觀台灣稅制不健全,很多行業如擺地攤、小吃攤等,明明賺的利潤極高,但政府卻課不到稅,甚至還被歸為低收入戶,具有能抽社會住宅的權利,讓真正需要者被排擠無法入住,根本違反居住正義,但長年以來卻不見政府提出改革的政策。

談了這麼多新加坡的強項,但新加坡建築學會其實也羨慕台灣,因為台灣規定建築師開業必須加入公會,且設計費等相關費用由公會代收,待建照核發後,再由公會轉付給建築師,存放期間的利息就成為公會運作的資金,讓公會有資源可以舉辦各式講習及活動,也成為政府與建築專業間溝通的橋樑。新加坡則完全採自由競爭制度,世界各國建築師都能在新加坡開展業務,是否要入會由建築師自行決定,故學會為了招募會員及收取會費相當辛苦,也導致政府新訂定或修正之建築相關法令傳遞不易。但也因自由競爭,為了生存,新加坡建築師練就一身十八般武藝,設計的業務也不僅限於新加坡,更前進周邊東南亞各國。反觀台灣建築界,雖然被制度保護而穩定,但相對就少了被刺激而往前的衝勁。

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徵件進行中

期待為住宅設計打開想像的縫隙
本屆住宅獎評審團針對獎項類型做了新的調整,在原本最佳集合、最佳單棟及特別獎上,新設立了「社會住宅特別獎」及不分類的「台灣住宅建築大獎」。林祺錦認為這是很好的嘗試,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與販售型私人住宅非常不同,分開評選與獎勵是好事。而不分類則打破過去單棟與集合是同類型評比的制度,是有可能藉此找到跳脫各自類型巢臼的住宅建築。可能是單棟住宅卻有非常前衛具啟發的新居住行為,或有開發商願意放下市場既定的商業模式,創造一個新的集居可能,解放了我們對住宅居住的想像。雖然設立這個獎不代表一定有這樣的作品,但確實提供了一個期待與想像,給投身住宅建築產業的工作者,重新去思考什麼是居住。但也直說,在此刻現實條件下,社會住宅相對來說仍比較有機會可以去突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