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常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匡逸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宜蘭縣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會主委及理事

2000年起於大藏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曾參與921校園重建、西寶國小設立及宜蘭公共地景的營造。2008年成立常式建築師事務所(Oasistudio),以宜蘭為基地,關注城鄉環境、公共空間與地域風貌,作品多位於宜蘭及花東地區,著重建築與涵構、人為間的細微關係。

相信建築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環境與人之間的磨合,做為一個不以都會為基地的團隊,常式嘗試「在城鄉之間的日常中尋找可能的呈現方式」,既理想也真實,既鄉莽且典雅。


【理想的居住環境】
定義會隨著年紀、經濟能力、社經地位、身心需求等等而改變,所以談理想的居住環境其實是個大哉問。

以我居住的宜蘭為例,很多人都會來蓋農舍居住,除了空間夠大之外,還可以滿足一些身心需求,看來是很符合理想的居住環境。不過因為往往假日才過來,一來就得打掃、除草、整理家務…等等,反而成為房屋的奴隸。加上不若都市的生活機能,漸漸又不如想像來的理想。特別是這些農舍多與周邊社群關係不熟稔,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是疏離、孤立。往往一段時間空著,房子就被宵小洗劫,然後傷心地脫手,這些現象時有所聞。另一方面,可以觀察到許多人即便在侷促壅擠的公寓甚至在封閉的辦公室裡,都會在陽台種花或是在桌前擺上綠色的植栽,表達出對自然或與外界連結的期待與渴望。這些都可以看得出人是需要與外在涵構的萬物與自然做連結,一旦脫離、斷裂,即便內部再舒適都稱不上理想。

所以我認為的「理想的居住環境」是能與外界良好互動的,是在自己的私領域或本體以外能夠與外界(尤其是自然環境)產生對話的場域,又像是一種半開放或半封閉的狀態,既能顧到自我的隱私,又能在需要互動時產生對話。這樣的空間多半需要仰賴設計者的專業介入,但又需要居住者生活行為上的填充才能達成。

【期待看到的住宅作品】
我接觸的工作多以公共建築為主,所以在面對住宅作品時,特別會期待看到不只是住宅單體或內部的處理,而是如果能從單體向外延伸,進一步與公領域(外部環境)的界面處理與態度。當然單體內部如何營造家人間互動的公共性(住宅內部的公共性),也是我期待能看到。

此外,住宅(或者說是私人案)與公家案,在面對業主(或使用者)的態度與互動方式也很不一樣。公共建築雖有明確的類型與program,但往往使用者是一群廣大的人,相對而言是模糊、無主體性的,但住宅設計的過程中,使用者往往是明確的,設計者如何去拿捏與業主(或使用者)之間的「結界」,如何進入他們的生活去創作卻又在何時適時地讓開讓使用者填補或主導,也是我期待看到的作品如何去闡釋的面向。

【當代建築面臨的挑戰】
當代的建築面臨到非常多樣的挑戰。其中兩件值得在住宅議題中關注的是其一是:住宅在客製化(個性住宅)與工業化(量化與樣板化)的衝擊,這兩種樣態也形成現今越來越兩極化的居住型態,也是建築需要面對的趨勢。其二是:隨著少子化與社會型態的轉變,許多居住行為的改變是否對住宅慣常的格局或配置產生本質上的衝擊?







Professional
Jury專業的評審委員會

評審委員會成員是一群由建築界的相關專業人士所組成,包含了建築師、學者及開發商等等,讓住宅建築獎可以擁有多元的視野與觀點。






View all
  • 江文淵

  • 郭英釗

  • 張瑪龍

  • 陳健章

  • 吳瑪悧

  • 張金鶚

  • 詹偉雄

  • 李芝瑜

  • 何黛雯

  • 陳宇進

  • 張匡逸

  • 賴人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