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節錄】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作品

論文名稱【節錄】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作者高鈺淳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指導教授郭雅雯、張謙允

口試委員陳俊傑、謝維芳

口試日期2021-07-25

學位類別碩士

系所名稱室內設計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2021

關鍵詞玄關、入口空間、臺日住宅型式、居住文化、變容過程




摘要
臺灣承載外來文化的移入與殖民,於食衣住行皆表現出多樣性的發展,尤以住宅型式更為顯著。從早期傳統住宅的合院建築與街屋,並於日治時期接收日本融合西方文化的住宅思維,再到國民政府時期引進西方集合住宅的建築概念,臺灣住宅型式的脈絡交織中國、日本與西方的建築樣式與住居思維,經歷融合、分離、改變,構成現今臺灣住宅的樣貌。當中又以日本對臺灣的影響更為深遠。臺灣與日本的實質連結從1895年就已開始,日本在臺治理的50年間,對臺灣留下深刻的影響。以建築為例,除了現今仍持續使用的諸多政府重要部門的行政機關之外,日式住宅的官舍及民宅的存在為臺灣留下有別於以往傳統住宅的軌跡,住居文化更是潛移默化的帶入臺灣的日常生活中。

「玄關」是每人每日進出必經的空間場所,也是生活之中習以為常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且具無法被取代的地位,因此值得我們重視玄關的定位並探討其重要性。本論文將「玄關」視為一種受外來影響的形式,再進一步分析如何成為符合臺灣本地生活的空間樣貌,試圖從中瞭解玄關空間在臺灣的成形始末及發展脈絡,以助於理解玄關空間的變容過程。主要以中國及日本二地對臺灣玄關空間的影響為分析重點,藉由回顧1945年以前及1945年以後臺日住宅型式的特徵,從中窺探玄關的起源以及演變過程,並以臺日現代住宅共29例個案研究,比較現今玄關之使用狀況及臺日二地玄關之異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訪談調查及案例觀察法並濟,試圖解明玄關空間的變化脈絡。以下藉由玄關之「起」、「承」、「轉」、「合」四大脈絡進行分析,提出本論文之重要觀點:



一、玄關之「起」:
從住宅的形成與演變中發現,玄關之最早語意來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為史料文獻裡最早提及「玄關」之「意象」,有悟道之門之說,此點中國與日本皆有此論述。其後,在中國及臺灣的合院裡,觀察合院平面圖尚未明確出現玄關一詞,卻可發現入口空間處,有「影壁」、「凹壽」與「軒亭」的現形。經本論文分析,影壁屬玄關的意象表現,凹壽屬玄關的功能表現,軒亭則類似玄關過渡空間的表現,當中又以「凹壽」與現代玄關特徵最為一致。本論文將「影壁」、「凹壽」與「軒亭」視為臺灣玄關的前身,後續進而觀察玄關在空間上的變容表現。

時空背景移至日本,觀察日本玄關的出現,可於1253年興建的建長寺的伽藍指圖中查明玄關的存在,此時的玄關是禪宗住持居所的入口。進一步探究玄關的前身,可發現因住宅型式的不同,玄關的前身亦有不同的呈現。平民居住的半穴居式住宅及貴族居住的寢殿造,經歷史演變各自又發展為平民居住的農村住宅及武士居住的書院造。本研究發現,農村住宅的「土間」是在尚未出現玄關之前,近似玄關使用功能的空間之一,可視為日本現今住宅內的玄關的前身。而書院造的「式台」則是結合「玄關」慢慢現形於入口空間處,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年)以後,作為家臣等候、迎送客人之地的「玄關空間」也因此確定,意指建築物及住居之主要出入口。本論文將「土間」與「式台」視為日本玄關的前身,為後續的研究奠定基礎。經不同文化的影響,住宅型態各自演變進化,玄關的前身日漸現形於住宅空間中。


表1 臺日住宅起源與玄關前身

二、玄關之「承」:
以臺灣近代住宅的入口空間為例,合院建築的「凹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也同時具備遮雨、幫助空氣流動的功能性。本論文從案例中可觀察到清領時期的合院入口講求門廳中軸對稱與迴廊連結的開放性,雖有凹壽此轉折空間,但進出入口並沒有穿脫鞋的習慣,到入寢前才於床台前脫鞋。而住商合併的街屋住宅,入口空間並沒有玄關或是在入口處脫鞋的習慣。直至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的出現,明確為內外過渡的玄關定義。因玄關空間對日人居住生活占一定之重要性,因而複製具備玄關的平面構成來臺興建,讓日人在臺灣可以更貼近日本的生活方式並方便使用,而臺人也因此初識玄關空間以及在玄關穿脫鞋子的動作行為。

其後販厝時期,雖無明確之玄關空間,但在一樓上二樓臥室的樓梯前,有放置鞋櫃穿脫鞋,亦可了解此時臺灣住居文化裡已意識穿脫鞋之行為。而國民住宅時期,因室內空間不足所以在室外樓梯間放置鞋櫃,理所當然的也在樓梯間完成穿脫鞋的一貫動作。演進至現代無論是前陽台進入的玄關型式,或是增設一轉折的玄關空間,皆有穿脫鞋的習慣。臺灣因經歷日治時期曾受日式住宅的影響,承襲在玄關穿脫鞋的習慣,因而容易接受玄關空間的設置。

三、玄關之「轉」:
玄關空間的存在是領域性的呈現,傳統住宅的合院及街屋時期,領域性意識不深,直至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玄關現形,才為國人帶來入口空間公私領域分界的概念以及穿脫鞋文化。1905年時,日人在臺頒布「判任官以下官舍設計標準」,即訂立玄關標準尺寸為2疊(即1坪)之空間,在臺興建之日式住宅多以此標準為基礎予以發展。爾後國民政府於1949年來臺,政府推行之國民住宅其空間配置發展前後幾經演變,發展初期因空間不足等因素取消玄關的規劃,其後又因生活習慣與空間需求,直至1984年才確定玄關之必要性。並於1993年提出《國民住宅空間標準之建立》,報告中將門廳定義為玄關或川堂,泛指使用者或賓客進入住宅室內空間的緩衝地區,依其活動行為可分為「出入」、「應門」、「通行」此三大類,並依住戶人數及房型種類建議門廳(玄關)最小空間為1.5~2.25平方公尺(約0.45~0.68坪)。此乃自1905年頒布「判任官以下官舍設計標準」以來,歷經88年後臺人首度為玄關空間定下標準尺寸。相較於日人在臺時設定玄關之最小限度的1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議的0.45~0.68坪相對減少一半之空間,且3人以上6人以下的住宅,其玄關空間並沒有因為人數的增加而擴大尺寸,此點亦可呼應現今國人普遍認知玄關空間不敷使用之情形。

臺日二地因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身體動作,其養成的行為模式造就需求的演變與產生,亦因此影響臺日二地對玄關規劃尺度上的認知。玄關空間在這或有或無的變化過程裡,實則也經歷近百年不同文化的淬煉洗滌,實質上來說臺灣住宅的玄關空間,已自行發展適合本地文化的空間語言,現今國人普遍認同玄關之必要性,玄關空間的設計與應用層面日漸受國人關注。



四、玄關之「合」:
自傳統住宅演變至現代住宅,居住條件的相異帶來不同的行為結果。本論文透過研究臺日二地之現在住宅案例,從中分析玄關之現代性表現。以日本案例來說,玄關前身的「土間」及「式台」仍承襲於現代住宅中。土間在傳統住宅時期為古代農家的工作場域,轉繹到現代住宅時,使用上有更豐富的變化性,如兒童遊戲區、工作空間結合興趣空間等,其地板的材質也隨時代進步從三和土調整為水泥地坪或是其他類似混凝土的材質,更適宜居住及清理。而式台在現代住宅中雖已日漸式微,但是高低差踏階的表現及隱身的送迎意義仍是日本現代住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徵及住居精神。

以臺灣案例來說,玄關前身的「影壁」、「凹壽」及「軒亭」因住宅型式的大幅度改變,凹壽及軒亭的形貌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玄關空間的出現,而影壁在現代住宅則轉化為隔屏及端景牆面的設計運用。雖然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現形於臺灣,亦帶入日本的居住樣式,隨居住環境、生活形態改變,臺人接受了在玄關穿脫換鞋的思維與行為,但入口高低差的住宅特徵在臺灣現代住宅中並未深植。

本論文觀察臺日案例,二地玄關空間差異最大的地方為高低差之有無,對日人來說踏上一階才有進入家門的感覺,也為內外之間更明確的定義其範圍,高低差的表現透過時代轉繹保有此點特色。有別於日本玄關空間的高低差踏階,臺人對高低差並無特殊的情感需求,在臺案例中僅2例有高低差的出現,臺人較傾向無高低差的玄關空間,由此亦可了解文化差異影響居住空間的成形。



五、結論:
歸納以下3點提出本論文在學術及實用價值上貢獻之處:
1.掌握現代性玄關為個人化表現之重要場域
臺灣的傳統住宅透過「影壁」的意象來張顯居住者的地位象徵,從臺日二地的案例中亦可看到形似影壁的出現,如利用隔屏的設計、玄關大片石材牆面的表現以及端景牆結合櫃體的使用等,亦有不少案例使用藝術品、花藝、裝飾品等妝點玄關空間。現今現代住宅講求的不同於過去傳統住宅張顯地位象徵,而是依居住者的個性呈現住家的樣貌,佈置性的行為大為增加,藉由進門後的第一道風景,轉換公私領域的過渡心情,玄關已成為個人化表現的場域。玄關作為領域性的中介空間,內外隱私的區隔及心情過渡的轉換皆為玄關實質上的精神意涵。過去玄關被定義為「出入」、「應門」與「通行」,對應至臺灣現代住宅案例,因居住者需求的改變,玄關應用上不再只是出入、應門、通行的功能,更多居住者關注於生活層面的需求,已變容為符合時代的使用取向。從臺日二地案例皆可看到在玄關放置穿鞋椅、整理儀容的鏡子、花藝品的陳列、吊掛外套、包包及鑰匙等貼近現代生活的玄關表現。

2.臺日玄關空間的行為變化之差異性
內與外、進與出,在探討玄關空間的同時,發現玄關空間的存在界定了室內與室外。無論是由室外進入室內,或是由室內出去室外,發現內外進出之際,其使用行為受其需求影響。根據文獻內田繁的著作《茶室とインテリア》,當中提及日本的脫鞋行為伴隨著進入神聖場域的意識,這也是之所以在日本眾所認知「家」是神聖場所的原因。源自這樣的一層概念,日本的穿脫鞋文化已根深蒂固的存在。從臺日案例中可察明運用地坪材質的區隔、隔屏的設置、端景牆的設計,壁燈的使用等,傳遞給居住者視覺上最直覺的反應。玄關空間不僅只是穿脫鞋、置物、整理外出儀容的地方,也可以是結合其他多種功能的場域,如遊戲場所、工作空間、收納戶外用品的儲藏空間,此點臺日現代住宅的玄關表現亦有顯著差異。

3.提供玄關空間後續規劃之設計思考
玄關之於住宅空間,在現今使用者心中已俱舉足輕重的地位,住宅空間的構成差異,影響玄關的型式,設計層面亦有所相疏,舉凡空間轉折、心情轉化、穿脫換鞋、落塵置衣、隨手置物、或更深層的延伸意涵,皆成為玄關規劃的考量要點。綜觀臺日二地玄關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現代住宅中的玄關表現,後續規劃玄關空間之際,可納入以下之設計思考。①玄關的個人化表現,②為玄關與鄰近空間構成創造更多可能性,③因應居住者的需求進行適切尺度檢討,④暫放鞋區之思考減少零亂的可能,⑤裝飾品的應用貼近居住者的生活表現,⑥設置隔屏之優缺點評估,⑦結合燈光設備等智能家居的玄關運用,⑧玄關附洗手台或玄關鄰近廁所的空間構成。

居住文化是影響空間與習慣的一大關鍵因素,空間成就習慣,習慣進而成就空間,玄關空間的需求日新月異,追根究底住宅空間的根本,即是由人的組合而成,伴隨著不同的居住者,即產生不同的使用者行為。隨時代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居住成員的人數多寡成為影響空間的一大關鍵。本論文透過中國及日本對臺灣玄關空間的影響之分析,並藉由臺日二地住宅案例研究玄關的形成及演變脈絡,從無到有再到普遍性的存在,現今玄關已呈現一種個人化的表現,並發展出符合臺灣本地文化的空間語言。因應未來人的改變、家庭的行為的改變,玄關空間的後續變容仍值得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郭雅雯,《台湾の日式住宅における居住空間の変容過程に関する研究-台北市青田街を対象として》,京都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郭永傑,《台湾の住様式に関する比較住居論的研究》,九洲大學博士論文,1988。
沈孟穎,《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2000s)》,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論文,2015。
郭雅雯,《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2003。
朱政德,《台灣公寓式住宅室內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室內設計雜誌之案例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7。
王文安,《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1987。
郭美紅,《玄.關-門:居住空間的「顯」與「隱」》。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系碩士論文,2004。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雄獅圖書公司,1998。
西山夘三,《住み方の記》,筑摩書房,1965年。
鈴木成文,《住まいを読む−現代日本住居論》,(株)建築資料研究社,1999。
日本建築學會,《日本建築史圖集》,彰國社刊,1949。
內田繁,《茶室とインテリア》,工作舍,200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國民住宅空間標準之研究》,1984。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國民住宅空間標準之建立》,1993。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