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06.Sep.2023
讓「建築」超越美學形式,回到本源!/決選評審 江文淵建築師
第九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訪談
活動訊息


半畝塘創辦建築師江文淵執業25年,今日仍站在第一線,參與團隊的設計、研發、定位工作。他指出在這狂奔的年代,大多數人因匆忙,五感逐漸鈍化,慢慢偏執於追尋視覺上的刺激與衝擊,且口味越來越重。但生命不該如此,今日科技跟技術都比過去先進百倍,但對環境的破壞也是百倍,強調自己並非反科技,而是本質上人與人、人與環境之共融不該被淡忘,不能為便利而切斷本質,古老的價值與智慧應該要守住。因此選擇投身住宅建築領域,因其不僅是建築範疇裡的大宗,更影響常民居住跟生活品質,而且代表這時代文化面相的表徵,故在設計住宅跟所有建築類型時,應更關注精神性跟社會性兩個面向。




訪談時間:2023年8月2日
受  訪:江文淵/半畝塘創辦建築師
採訪撰文: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聆聽連結:https://reurl.cc/ZyQX8l

與自然在一起,找回美好
兒時居住在日式木構造宿舍,其中的生活經驗對他日後影響很大,雖然宿舍不大,家人也多,但室內因採拉門組成所以空間通透,且抬高基礎讓地面能防潮通風,一家人睡在榻榻米上非常舒爽。且擁有很長的縁側,其外就是庭院,兒時除種有樹木花草外,也養雞、鴨、鵝等家禽,他常與家人坐在緣側望向庭園,與自然的關係緊密。整個宿舍聚落的中心是一棵大樹,然後向外擴充,先是廣場跟巷弄,再來是森林小溪,而這些空間就是小孩子的遊戲場,也啟蒙他對美好居住環境及品質的認識。之後,全家搬離宿舍進入市區,與自然的關係就遠了,他直說都市後的居住記憶非常模糊,再沒留下深刻的經驗。

成長過程經歷台灣經濟起飛的他,看著台灣在貧困到富裕的過程中,蓋起大量的建築物,可惜這些只追求機能的建築,讓台灣曾被評選為全世界最醜陋的城市,故自大學時期,就開始關注環境議題,因相信作為建築師應肩負責任,讓建築保有人文來跟環境共融共存,將兒時生活的美好記憶,重新找回來。因家境貧困,是工作多年後才重新回到學校,進入建築系學習,但當時的建築教育體制重心放在關注機能跟美學,所幸國外資訊已較易取得,除大量吸收新知外,也主動進入社會做田野調查,來建立自己的建築觀點,開始懷疑當代建築的建造方式、集居的生活方式是否正確。

回到本源,勇於跨出舒適圈
東方三大哲學,道家、儒家跟佛學─道家談人跟環境;儒家談人跟人;佛家談自己跟自己。「關係」是三者的核心,而他較傾向道家,師法傳統民間聚落,就地取材因地勢而建,追求人天共好而非傳統園林的人定勝天。因此,考取建築師執照後,即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業,實踐理想的建築。半畝塘一直都在民間努力,不做公共建築,是因在大多數情況下,公部門的制度是為防弊而非創新,在層層監督審查下,不容許建築師有出錯或優化的機會。反觀民間能因共同信念而互相支持,互相調整,較容易有突破式的創新。更進一步指出,建築師是整個建築產業中,最適合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可惜受專業分工及政府防弊為先的制度,導致不斷往後退縮,他鼓勵同業應勇敢的跨域挑戰,傾聽業主、大自然的聲音,一起創造美好的事情。

而他在設計時,最重視的怎麼回到本源,並真誠的面對基地環境,盡可能透過五感,透過意識感知找到環境的價值,再藉由適切的技術讓其顯化,萬不是一拿到基地就開始查法規,算坪效跟做方案。回到家的核心,他認為是餐廳跟廚房,表示在鄉下大家會拿著大碗,圍著廚房大灶吃飯喝湯,因此人與灶親近,他進一步追溯建築的源頭,發現除遮風避雨的功能之外,建築的核心可能是一盆火,一盆安定生活的火,因民以食為天,吃飯的地方是人的根本,故會以餐廳跟廚房為核心,將院埕挨在其旁,讓足夠的光線灑入,客廳反而較次。

他相信評審有機會為這個時代指出一個未來方向,當今全球正面對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必須超越過去以美學形式為主的觀點,去看到更深層的價值,譬如環境、使用行為、管理系統等,期待讓建築能從皮層進入到其真正的核心價值上。

第九屆住宅獎報名表文件下載:連結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