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02.Jul.2023
徵件辦法調整討論─2024第三屆學生論文獎第一次評審會議
徵件時間:2023 年 7 月 1 日至 2023 年 10 月 1 日24:00止
活動訊息





主 席:
陳聰亨/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理事長、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評 審:
黃世孟/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
鄭政利/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住宅獎協會出席代表:
歐陽駿/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理事、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社長
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整 理:王進坤
時 間:2023年6月1日


王進坤:各位評審委員好,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學生論文獎(以下簡稱論文獎),是由社團法人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主辦,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及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企劃執行。目的是為提倡住宅建築研究風氣,鼓勵國內各大專校院建築相關系所學生,針對當今住宅建築議題及相關領域進行研究,提出專業研究論文。今年舉辦第三屆,回顧前兩屆的徵件辦法及投稿參賽的論文,當時因是初創站在推廣跟鼓勵多元的態度上,將包括人文關懷的聚落遷移、社會住宅等議題也予以獎勵。但我們希望本獎可更符合國際住宅建築潮流,更適切反應當代住居研究的需求,提出實質的解決策略,故在公布本屆徵件辦法前,邀請本屆三位評審出席會議進行討論,期待在獎勵研究者對住宅建築議題的鑽研中,能建立本獎項的特色,對台灣住宅建築帶來具體的幫助。

鄭晃二: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投稿論文是否必須為他畢業的那一本,不能因過了幾年又重新修正。第二是每屆得獎論文名單,是會影響大家對這個獎的認知,所以若前兩屆已頒給社會跟人文關懷性高的論文,已將獎勵門檻打開,是否徵件的範疇要跟著調整,將廣度提高?或仍鎖定在設立初衷?若要回到初衷就需要調整徵件辦法的「研究主題」,更具體擬訂是徵求以建築設計為核心,回應社會需求、自然環境變動的論文。因為研究主題雖然是寫建築設計,但設計必然需要回應社會、環境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的研究跟書寫,而環境問題也包括自然、生態及節能等,因此要看研究者將問題設定在哪個社會跟環境面向上。

黃世孟:其實獎項頒發的範圍越開放,反而難建立特色,尤其住宅在台灣又是建築量體最多、最大的,因此建築所內大多的研究跟住宅都會有關連。我曾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任教,所上研究生撰寫的畢業論文都是有用的,雖然均有成果,但很多並非立即可實務應用,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才能被應用,假如論文獎成果要求近期可實踐貢獻建築設計,不符合論文獎設立宗旨、頒發對象者,就得多慎重選擇與考量。

陳聰亨:如兩位老師所說,本會設立論文獎的初衷是希望聚焦在住宅建築範疇,並且提出具體解決方法跟策略的研究為主。

黃世孟:並不是什麼研究都會有實質幫助,若論文獎的設立宗旨是鼓勵研究成果能改善台灣的住宅環境,那就應該堅持投稿論文要扣合在這一項。像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的論文研究,研究生是必須要實際進到業界去調查,看業界實際有怎樣的問題需要被克服,然後將其當作題目進行研究,而研究過程到最後口考,業界的建築師、營造廠、材料商等都可以擔任評審委員,關心的是整個論文書寫的過程,而不僅是最後結果,也不會只是走個審查形式。若論文獎的設立初衷是如此,藉這次會議我們三位評審可以討論建立共識,看怎麼調整徵件辦法及評選。


評審黃世孟

鄭政利:我想主辦單位一開始在擬定徵件辦法時,方向應該是明確的,但到實際審查時,不論再怎麼明確但模糊地帶還是會跑出來,而掙扎於選會擴充徵件範疇,不選又會覺得可惜,但說實話選進去後很容易導致失焦。因此我有個提醒,台灣現在每年建築、室內相關系所的碩士畢業論文,應該有三百至四百篇之多,若論文獎的宗旨限縮在住宅領域、限縮在提出實質解決策略會是正確的,因為更聚焦也限縮範圍建立特色。

黃世孟:台灣大學建築學系裡面,以住宅為主要研究對象,長期指導學生,聚焦住宅主題,積累實質的解決與改善住宅問題,說實話如此的教授與指導論文並不多。我在日本東京大學學習時,就有許多教授的研究室是專注以住宅為研究對象,而且非常務實,譬如研究住宅室內各種收藏櫃體(衣櫃、鞋櫃等)的設計尺寸與需求量體,調查每個人夏冬季節平均衣物的使用多寡、尺寸及件數,雖是很小的領域,卻是建築設計必用的資訊。在台灣過去是由家政系為主學系,所做的調查研究主題,但現在家政系已經消失,其他相關系所老師也不太有興趣,認為這不是建築主流研究,甚少願意投入,但這些尺寸是設計住宅很重要的基礎。因此我建議徵件辦法應具體將這些方向,書寫出來並訂出範疇,讓有意投稿者閱讀後,瞭解論文獎的核心價值,目前的寫法太過籠統,好像什麼都可以。總言之,論文獎項的影響力,若主旨與方向不夠明確,就很難建立自身的特色。

鄭晃二:那徵件辦法就必須很清楚,讓閱讀者不會誤解。建議調整成是以建築規劃設計來回應社會或環境課題,核心仍是建築規劃設計,如此就不會讓人誤解,徵求的論文也較能聚焦在是有提出實質改善或解決策略。當然好的建築設計解決策略,其解決方式可能是來自環境、環控或社會之問題研究與對策。

黃世孟:現在的中高層集合住宅設計,我是呼籲需從物業管理前期介入的觀點,設計方案可降低管理費用、減少設備故障、提升建築設計品質。住戶每月亦須繳交管理費的多寡,是一項非常實務的課題。譬如,設計社會住宅時,建築師習慣將垃圾間放在地下室一層,但這樣會製造很多額外的成本,因為都市垃圾收集清運系統,垃圾車不可能進地下室協助清運,而必須編列經費委託民間垃圾清運公司。若垃圾暫存區位置改放在地面層,則物業公司就可直接交由政府垃圾車清運處理。垃圾暫存區設置一樓的建築設計方案,可以降低社會住宅長期營運維護經費。我常提醒建築師不要只考慮美觀,也要兼顧實用。既然聚焦很重要,那是否在徵件辦法的研究主題下,以細項標示出期待看到那些研究主題的論文參加?

陳聰亨:我自己觀察當代的居住行為已經改變,相信有許多建築工作者也看到了,但因為缺乏具體研究而難以跟開發商討論,因此我希望本協會主辦的這個獎項,可在背後推動研究者關注這個議題並投入研究,最後的研究成果能分享給住宅產業界工作者使用。

鄭政利: 同意黃老師的建議,用條列式會比敘述式的更清楚,可避免模糊空間,讓核心聚焦在住宅建築上,而不是從住宅題目延伸出去,研究對象即是住宅,譬如社會住宅、永續住宅、高齡住宅或居住行為等,這樣就很具體,評審也不需要在審查時去聯想跟界定。

鄭晃二:我也贊成用條列式,如此也可保有彈性,在研究主題的敘述段就保持穩定,而條列式的細項就可依社會趨勢而調整。但我有個問題,若投件的論文超過細項的範疇,是就直接劃出本獎項的審查範圍,還是仍保有彈性去討論?

黃世孟:我建議不要嚴格限制符合細項的範疇才能參加,但也不需要特別寫限定或不限定,保留一些彈性空間。

陳聰亨: 那智慧住宅這種偏向技術類的,是否也該納進來鼓勵?在擬定本屆住宅獎徵件辦法時,原本有討論是否要增列來鼓勵,但經過討論並未納入。

王進坤:住宅獎未將智慧住宅納入鼓勵,住宅獎評審討論主要是分兩個原因,第一是考量今日導入智慧技術的住宅,仍偏向高端的豪宅等級,普及性並不高;第二是智慧住宅是門專業,需要該領域專業者擔任評審,且社會上已有相關的獎項在鼓勵,故最後並未納入。但我贊同智慧建築是趨勢,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推動其普及化,將其在論文獎納入鼓勵是很合適的。
 
鄭政利:同意智慧住宅是趨勢應該要關注研究,而且這也能對應社會住宅。另外,我認為應該加強住宅POE(使用後評估)的部分。由於研究的範疇很廣,因此條列式的每一細項都應繞著住宅為核心。


評審鄭政利

黃世孟:細項應該是建立幾個大範疇,譬如居住需求及使用行為即是一個大項,而社會需求、永續課題又是另外兩個大項,然後再往各項內填充將研究對象聚焦在住宅上。

鄭晃二:依著前面的討論,可以歸納為三項,分別是a.符合住宅居住需求及行為導向的研究、b.社會需求導向的住宅研究、c.永續課題導向的住宅研究,接下來就是訂裡面的細項。目前的第一項是談居住行為,第二項是社會需求導向的住宅,這可涵蓋當下台灣面臨的課題,包括高齡、經濟弱勢、可負擔住宅等,比較偏向針對族群。

鄭政利:第三項永續課題導向的住宅裡的研究,就會涉及到環控等,關注的是舒適度的問題,包括空氣品質、溫濕度、材料等,跟居住生活很緊密。接下來還有智慧、環保、健康及安全等。

王進坤:除研究主題外,論文獎當時成立時是作為住宅獎的延伸獎項,因此將參賽資格及徵件時間都與住宅獎綁在一起,便於執行跟宣傳,但在執行兩屆後,我認為應該有更細膩更符合論文研究撰寫期程的討論,還請三位評審給予建議。

鄭政利:對報名期限是有一些建議,目前是徵件到12月31日,這個日期有些尷尬,因為這波要畢業口考的研究生應該在寒假,約1月或2月進行口考,剛好趕不上這屆報名,上一屆應屆畢業生,則約在暑假期間都已畢業。因此,我建議要不就是延長徵件期間到3月,或就縮短到10月徵件即結束,超過時間的研究生,就下一屆再報名參加。

鄭晃二:我建議是縮短,可訂在10月1號結束,總長約三個月的徵件時間。參賽資格維持四年內(2020)參加是可以的,但參加資格是要取得學位?因有些研究生會選擇在冬季或學期中口考,就可能剛好錯過報名期間。以及,是否有限制只能碩士參加?

鄭政利:我建議參賽資格不需要看畢業證書,而是看學位口試的文件,以及是否已上傳至國圖的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站。提前或延遲口考的研究生雖然有,但數量並不多,且論文獎並非只針對應屆,投件資格有四年的寬限期,雖然是兩年一屆,但這一屆若未能參加,也還可以報名下一屆。

王進坤:論文獎的設立初衷是站在鼓勵對住宅居住行為的研究,因此並未設定限制碩士或博士,只要取得學位的論文都可以參加。

黃世孟:我也認為以學位文件為主,也就是取得學位資格之論文,也贊同不需要限制碩士或博士學位參加。但有個實務審查的問題,就是若偏離論文獎宗旨、徵件範疇主題太遠的論文,是由我們評審自己篩選,還是請主辦單位先初步做資格跟內容審查,將偏離跟不符合資格者篩掉?

鄭政利:我是建議請主辦單位先協助審查,將偏離主題的論文先篩掉,若處在模糊空間的,則還是提交給評審判斷跟討論。另外,若之前已報名參加過的,但仍符合四年內完成的論文,是否可重複參加?

王進坤:只要符合報名資格,而且上屆參賽並未得獎,都可再報名參加。

鄭晃二:我認為參加資格是交由主辦單位審查,確認他的文件是否符合資格,而評審則負責審查論文內容是否優良值得鼓勵。重複參加跟得過獎再投件,就依照主辦單位的規定執行。


評審鄭晃二

陳聰亨:因為社會不斷在滾動,可能現在覺得沒那麼重要的論文研究,可能兩年過去就變得重要,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保留這個彈性。 

王進坤:住宅獎的規範中,該屆評審設計的作品,是不能夠參加評選的,但論文獎跟住宅獎不同,在審查前跟評審討論,若三位指導的研究論文報名參加,是在審查時該位評審迴避討論跟投票,還是要嚴格限制指導的論文就不能參加?這是因論文獎評審是一次擔任兩屆,若採用最嚴格方式,指導的研究生可能就沒機會參加本獎了。

陳聰亨:主辦方的態度是站在鼓勵的角度,因此若評審指導的研究生參加,審查到的時候迴避討論跟投票即可,不要剝奪學生的參賽資格。

鄭晃二:我也同意在審查時迴避跟不參加投票,並且在後面審查報導中揭露這項訊息讓公眾知道,由於論文獎是由三位評審組成,具體的評選方式我想等審查論文時,依著遇到的狀況討論,但態度是審查過程資訊要公開。

王進坤:感謝三位評審今日出席論文獎第一次評審會議,並給予寶貴的建議。本協會舉辦的三個獎項,全程包括得獎作品(論文)、審查過程等都會揭露公開於《台灣建築》及「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官方網站上,並且會邀請得獎者舉辦公開的講座,與評審進行對談,建立住宅交流的平台,促進台灣住宅建築品質提升。


【2024 第三屆學生論文獎─即日起開始徵件】
徵件日期: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24:00止(以電子郵件寄送時間為準)

參賽資格: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於國內建築、環境、都市、景觀、室內設計等相關系所取得學位之畢業論文。已領取政府、公司、機構補助獎助,或有償委託之論文除外。

徵件報名表:下載

研究主題
以居住環境之住宅建築相關領域研究,對當今住宅建築規劃設計,回應社會或環境課題之改善與提升,提出實質解決方向、策略及辦法為主。如以下:
a.住宅居住需求及行為導向的研究(住宅類型、居住需求、使用行為、用後評估等)
b.社會需求導向的住宅研究(社會住宅、可負擔住宅、高齡住宅、住宅改造等)
c.永續課題導向的住宅研究(智慧、環保、健康、舒適、安全等)
報名表請至「traa 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或「ta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官方網站下載。

獎  項
評選出首獎一名及佳作獎數名,並頒發指導教授獎狀一紙。
首獎獎金:40,000元整(含稅)及獎牌一面
佳作獎金:30,000元整(含稅)及獎牌一面

聯絡資訊
窗  口: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王進坤
信  箱:traa@traa.com.tw
電  話:02-2966-4366 #863
台灣住宅建築獎:www.traa.com.tw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www.ta-mag.net


合照,左至右分別是陳聰亨理事長、鄭政利教授、黃世孟理事長、鄭晃二教授及歐陽駿理事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