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22.Feb.2023
吳思寰/以都市規劃策略改善熱島效應之初探 & 江政達/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分享講座─側記
活動訊息





時 間:2022年12月03日19:30至21:30
地 點: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講人:吳思寰/弘傑不動產事業助理規劃師
    江政達/龍邑工程顧問規劃師
與談人:彭光輝/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黃長美/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主持暨撰稿:王進坤/社團法人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本次對談完整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NmLoM5_io

【節錄】不同都市型態對冠層熱島之影響狀況探討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0a6764b0-3af8-4871-a9b6-4bf36f86e1a8


【節錄】「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
https://traa.com.tw/Paper/Award/454d1e5d-da35-4592-92c9-a4e57e842ca9


彭光輝:兩位的論文研究很扎實且簡報精闢,閱讀後我自己也收穫很多,我對這兩篇論文的回饋分別是,以思寰的研究可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制度面,透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都市設計審議及建築執照這上中下三層來進行。第二是實務規劃面,以形塑都市型態為出發,在開放型交通到封閉型交通的都市形態中找到平衡。第三是植栽面,從建築立面的垂直綠化,到地面層的植栽規劃,可以制定設計準則來鼓勵都市植栽降低熱島效應。

政達的研究偏向規範式,如能有評估指標會更為嚴謹,因此建議可反推如何達成韌性的公共空間設計,第一步是分析影響政治、社會及意識的因素,因為這些會驅動公共空間的變化,第二步釐清動機與目的切入,思索如何營造都市韌性空間,第三步是建立韌性特質,藉此發揮韌性設計的實踐力,第四步將影響韌性公共空間實踐的因子找出來建立指標,我認為至少有十點:1.組織韌性、2.能識別和運用風險模擬、3.財務能力、4.韌性發展設計、5.增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功能、6.體制韌性能力、7.社會韌性能力、8.基礎設施的韌性、9.災害整備和回應、10.復原力與重建力。

黃長美:思寰的研究透過三個方向及輔助工具來研究冠層熱島的影響,建立實用的數據,並提出改善方式的建議,包括在密集高層建築區,於地面層拉寬街道及進行植栽建立風廊。在低層建築密集區興建零散高層建築,來破壞風場降低溫度等。台灣都市屬於高密度集中,政府仍持續透過政策鼓勵,如在捷運站周邊五百公尺內開發即提供容積獎勵,這將造成捷運沿線變成建築牆,影響微氣候,應從冠層熱島角度檢討,制訂都市各區域設計準則規範,如地面層的開放空間、沿街面退縮等,建立綠帶成為風的廊道,降低熱島效應。除綠帶外,藍帶(水)也是重要因素,期待後續有研究跟進,將研究成果提供給都市計畫委員會參考,依照數據制定各區的建蔽率及容積率,而非只依照商業區、住宅區及交通量來計算。

政達提出的韌性設計研究很具啟發性,要落實第一個關鍵是國家必須制定策略因應,往下對水利工程等進行管理,藉因地制宜的公共空間設計來影響私人意識及行動。第二是資金來源,只仰賴政府速度太慢,且無法全面,應建立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機制,藉民間的力量來加速,創造雙贏。第三就是設計通則性準則的建立,面對不同基地條件及使用需求時可通盤進行,而不是各自為政。若能夠串連政治、社會及生活(使用者意識),將會讓台灣的都市環境更具韌性且舒適。


江政達​提供

吳思寰:熱島效應是重要的課題,需各界一起在政策面、實務面上進行討論,制定策略打造友善的都市空間。台北市的TOD政策,確實對都市環境造成影響,而且破壞都市天際線,應進行更縝密的研究。我也認同應針對都市內各區域微氣候進行調查,來作為都市計畫制定的參考基礎,如此會更明確且有效。

江政達:台灣各縣市已有制定氣候變遷計畫,但仍比較空泛未落實,若能藉由研究歸納出經驗值,來具體制定各尺度的留設規範,對設計者來說很有幫助,能藉此進行空間實踐落實到都市社區裡面。 

王進坤:兩位投入都市計畫研究的原因?以及畢業後投入職場,研究跟實務兩者間的差異是什麼?

江政達:大學原本是念景觀,學習中發現都市更吸引我,因此研究所念成大建築所裡的都市規劃組。做研究是專注地分析一件事情,從閱讀大量資料中得出結論,但在實務上沒有這麼寬裕的時間,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方法,因此需調整原本的方法,進行時間控管加強效率。

吳思寰:大學是念市政系,重視的是法令跟政策面的研究,比較偏質化,進入北科則是轉從量化的數據分析來看都市環境,兩者的不同讓我能換位思考開闊了視野。做研究是專注的鎖定目標然後埋頭進行,雖然結果不一定如原本想像,但過程中可學習到很多經驗。實務工作面向寬廣,我曾任職公部門都更處,現在則在民間單位工作,發現彼此之間的關係很緊密,公部門需要民間單位的專業能力來輔助制定相關規定,讓效率提升改善都市環境,而關鍵的能力在於協調,讓政府、民間單位及大眾可凝聚共識一起往前。


吳思寰​提供

王進坤:彭老師先在公部門工作後才轉進學界,您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是? 

彭光輝:我曾在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工作多年,因此熟悉實務面,轉進學界後觀察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學界是無限寬廣,過去在實務界雖看到許多可調整的面向,但沒有時間能研究論證,所以進入學界就得心應手,馬上能銜接來補足研究,成為實務界的支撐,因此學界跟實務界的關係是緊密連動的。

王進坤:兩位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研究題目?過程中有遇到怎樣的挑戰嗎?

吳思寰:一開始從質化跳到量化研究分析很不適應,就是不斷透過小的實驗去練習跟摸索,才找到最後的研究議題。雖然熱島效應是研究室長期關注的議題,但以空拍機方式進行熱島研究,則是近期我與指導教授及學長姐共同提出,再由我執行完成。

江政達:我是因看到荷蘭與水共生的策略及案例,就很感興趣,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就決定進行,加上研究室本身有在做都市設計跟公共空間相關的研究,因此我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開始鑽研水利系統跟韌性設計。很重要的是因為是自己決定的議題,就必須為自己負責。

黃長美:近年台灣開始重視都市環境,比如台中已將集合住宅陽台限制放寬,來鼓勵垂直綠化,而這不僅在政策面或開發面,還需社區管委會的加入接續維護,才能讓環境友善。可惜雙北做為首善之區,在這部分比較保守,沒有跟上開放。

王進坤:如彭老師所說居民自覺很重要,雙北土地成本高昂,開發商斤斤計較商業效益,我認為還是要回到居民自覺上,有無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主動地去改造生活環境,要求開發商提供相對應的產品,由下往上來促使政府修改法令。

吳思寰:想請教兩位前輩如何在工作多年後仍保有初衷?

江政達:我則好奇兩位怎麼平衡時間來兼顧實務和研究?

彭光輝:寫論文其實是訓練解決問題的邏輯,這不僅可用在研究上,在實務工作上也通用,幾乎大部分問題以此方式都能迎刃而解,因此學校的訓練是很有用的。怎麼保持初衷跟如何平衡實務及研究,關鍵都在時間的分配,建立生活作息的規律,如此能提升做事效率也會有成就感,就不易因事情耽擱而造成失落。

黃長美:還是要找到有興趣的事情投入,因此需要保持好奇心,願意多嘗試跟探索,來保持初衷。工作跟研究或生活要平衡,關鍵就是時間管理,可以藉由行事曆、手機APP等工具來輔助,當生活跟工作的規律建立起來,就會慢慢上軌道。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