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第二名Living In-Between

作品

作品名稱Living In-Between

設計者祁山、唐奇靓

設計單位

參賽國家中國




縫隙住宅是一棟位於日本東京可容納十二名單身青年的集合公寓。

提到單身青年,我們會聯想到剛畢業只能負擔得起狹小的單個房間,獨自蝸居的社會階級。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與其每人蝸居在二十平方公尺的房間內,不如大家共享數百平米的大空間,私密空間只留臥室和廁所,重新營造已經被忘卻的鄰里生活。

我們認為建築需要向街道學習,因為街道是城市中最大的共享場所,所有階級的人都可以在街道上購物、進食與休息。在正式介紹方案之前,我們想先分享一個有趣的街道共享模式──位於泰國的「鐵軌市場」。在這個沿著火車鐵軌生長的市場裡,火車和鐵軌沿線可移動的小攤交替占據這一條狹長的道路。在火車穿過市場的短短幾十秒內,人、火車、市場交替共享的共存模式組成了這裡獨特的場所記憶。

本案的基地西面擁有一條充滿活力的街道,其他四面皆為高密度住宅區。強烈的西曬成為了本案主要光源。基於這一環境條件,我們選擇了延伸西邊這條街道的場地策略,將其以垂直縫隙的形態延伸引入建築之中。這條「垂直縫隙」恰好承接了西曬光源,使得縫隙中間時常會是明亮而通透的。另一方面,這一策略引發了街道和室外對於建築的侵蝕,既延伸了街道打破僵硬的界面,又外借到了街道的活力。由此,縫隙也因其自身的空間公共性,成為了年輕人們共享活動的發生地。而家具,則是承載這些活動最小也是最基本的建築單元。

 

因此,我們從家具的尺度開始探討住宅的共享活動能發生於哪些空間,並將這些功能空間在縫隙內外進行合理的排布:越靠近縫隙中心,空間越公共;越遠離縫隙,空間越私密。書店、花店、藝術工作室、咖啡廳和健身房等項目位於縫隙內部,並定時開放給公眾,與城市經濟相連接;而另一方面,廚房、淋浴、書房和洗衣機這些較為私密的設施,位於縫隙的遠端背面,只在居民之中共享。

每個商店和設施都由居民自己運營,所獲利潤將部分用於支付整棟建築的運營費用,以便讓這個共享系統持續運行。例如,花店是由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下班後兼職經營的;縫隙裡音樂角的鋼琴,也有償地讓社區鋼琴興趣班使用。

雖然這是一個只有十二個人的小型住宅項目,但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背後潛藏的是一股巨大的驅動力——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正是這種聯繫,將小小的住宅和更廣闊的外部城市聯繫起來,形成了這些有趣的共享空間,支持著空間中人們的經濟活動,構成了年輕人共享的生活方式。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