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闔一個庭埕仍是都市集合住宅集體的想望與精神重心的寄託。「平均律」在配置計畫上一直以「圍埕」為概念主軸,就像我們的先民對圍出一個能配天地的「埕」那樣的執著與不懈。長條基地沒有合院格局的可能性,但可以從空間佈局的手法來捕捉對庭埕那麼一份憧憬。
佈局之一,退縮。基本配置雖然架構上四棟14層樓住宅(三棟雙戶/層,一棟單戶/層)一字排開,但中段的兩棟從道路做了最可能的退縮,造成一個淺ㄇ字形,減緩對都市街道的量體壓力。
佈局之二,放空。將中段兩棟的地面層挑高7米,除了梯間外全部放空,形成一個流逸的半戶外公共起居空間,一個大尺度的涼廊(loggia)。這個貫通的空間以東光國小的高牆為背牆(此5.4米高的清水木紋模牆亦為景觀設計的主牆,由業主認養施作),將空間流動錨定下來。放空同時也是部份的留白,讓住戶的生活有舒展的餘地。
佈局之三,水庭。在街道與建築之間的「前庭」部分,一片沿著街面的長水池取代了宣示所有權的地界圍牆。水成了社區與外部空間的微妙介質,它以視覺的穿透性讓都市(人行道)參與社區,也讓社區能回饋給都市一個友善的環境品質。
佈局之四,圍闔。在ㄇ字形配置兩端的南北兩棟大樓並未從騎樓線退縮,且三層以下以造型版柱結合露台直接臨建築線建築,造成接近本社區時人的尺度上親切的圍聚感。這是居家應有的「迎」的姿態,不全是為了迎賓,而是迎領每一顆回家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