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單棟住宅獎 佳作共居之家

作品

作品名稱共居之家

業主施先生

地點新竹市德高街16號

用途第二種住宅區、第二種商業區

層數地上五層


建築

事務所行一建築

主持人彭文苑

參與者盧青、卓子翔、李明修、吳建緯、黃瑋晨、林瑋甄

監造

結構長浩結構技師事務所

施工

建築


材料

外牆

開口

用途


造價

建築

設計時間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

施工時間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在市中心的陳舊街區,夾窄巷弄中開拓一種美好生活的可能。在都心,巷內,轉角,面寬僅四米的基地上, 規劃一棟一層一戶,可供年輕族群用租賃形式居住的十四坪小尺度住宅單元建築。

我們重新思考四至五樓公寓式住宅的另一種可能性。透過獨特的動線規劃去打破越趨僵化與均質化的居住型態。利用階梯錯落的佈局,串聯室內與戶外,引渡豐富的城市肌理進到室內,改變空間內部的生活與移動經驗。而建築的形體更是對內部空間幾何的一種純粹回應, 是由內而外的凝結成形。內外穿透、層次豐富、多元框景,是陳舊都市巷弄中一幕嶄新的生活靈感。


日夜表情的變化

設計在居住單元的室內創造出地板的高低,區分出生活的公私領域,提供居家的多元性與空間的豐富性。 街角陽台讓將小尺度的生活空間也能向外延伸觸及無限可能的陽光與綠意, 是壓抑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靈出口。

透過巧妙的結構系統, 將「 五個垂直錯層堆疊的居住單元」與「一道環繞穿梭的樓梯動線」由內而外的將住宅的空間、結構與形體融合為一。 樓梯遊走於結構與外牆之間,串聯一樓到屋頂花園間的生活與鄰居聯繫, 形成一種微型的垂直社區。企圖在日漸冷漠的都市住宅架構中, 經營出更有互動感與親切感的鄰里氛圍,提供年輕族群在都市中的另一種生活可能性與態度。


以垂直動線創造建築獨特性的同時也融入城市肌理

主要議題
1.提供老舊都市建築活化的一種新可能, 讓零碎與小面積的老房子可以透過不同的模式得到更新. 嘗試跳脫「整合完整地塊開發高層住宅」的單一模式。
2.期待年輕低預算的小宅也可以擁有優質的生活空間與鄰里互動。
3.嘗試新型態的四至五樓的公寓類型住宅, 試圖找回鄰里間的親切感。


建築的表情


垂直動線


結構


剖面圖


建築團隊得獎感言:彭文苑/行一建築設計總監
獎項最重要的意義不只於比出誰是第一,
而是能透過討論呈現多元的價值與思考。


今年的住宅建築獎的現勘評選過程讓人印象很深刻,面對不同專業背景評審的問題和觀點,讓我們看待與思考住宅的角度有新的啟發與視角,從純粹建築的尖銳深度拓展到生活的多元廣度,與評審之間的對話過程也是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記的。

行一建築,一直深信住宅應該要能夠反映社會的時代性與生活價值的多元性, 所以專注在突破現有住宅模式與習慣的架構,讓住宅在滿足使用者需求之餘能同時承載社會價值與空間美學的創新。「共居之家」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企圖將都市的紋理引入建築中,重新定義「共居」的鄰里互動關係,由內而外讓住宅/生活開始向外與都市交織在一起,呼應台灣獨有的城市樣貌。


日夜表情的變化-街道延伸

過程中對我們很珍貴的是能與大家分享我們對於生活和住宅的理念與實踐,每一塊土地如同每一個家庭,都有著深刻且獨一無二的樣貌。我們深信透過設計的影響力,住宅能拓展居住者對生命與生活的期待與想像力,反映內在特有的個性與生活質感。透過設計,家也可以簡單卻很真實,可以小巧卻很豐富,可以獨特卻平價。

住宅有如一幅立體的白色畫布,等待生活去沉澱與揮灑,友善而獨特的生活空間是值得期待與擁有的。


一層平面圖


一層生活空間


二層平面圖


二層生活空間


二層外部動線-街道延伸


業主得獎感言:施先生
很榮幸能遇到才華洋溢的彭文苑建築師,猶記得在一開始討論設計的階段,每每討論完都能感受到離這棟建築又更近了一步的興奮。

這棟建築雖然很小,但會發現它其實是很緊湊精彩,既符合生活需求又充滿設計感的。過程中雖然很辛苦,但希望這棟建築也能夠帶給其他人一些啟發,可以讓多一點人投入台灣的住宅建築。

目前「共居之家」裡面住著好幾位年輕人,除了各自保有自己一層的隱私空間之外,垂直的動線讓彼此的關係都很密切,其實跟當初的預想是很接近的,被這個建築吸引而住進來的人,大家也確實都有一些共通之處,有著共同的品味,讓租客也變成是朋友。


三層平面圖


三層生活空間


四層平面圖


四層生活空間


四層外部動線-街道延伸


五層平面圖


五層生活空間


五層生活空間


五層生活空間


屋頂層平面圖


屋頂層外部動線-街道延伸


屋頂層外部動線-街道延伸



陽台空間


圖片提供:行一建築
攝  影:李易暹攝影工作室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