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集合住宅獎 佳作若蒔山

作品

作品名稱若蒔山

業主半畝塘建設

地點新竹高鐵特區

用途高層集合住宅

層數地下三層,地上二十四層


建築

事務所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人江文淵

參與者何傳新、顏偉純、蔡文松、簡維德、黃鈺棋

監造

結構凱聚工程顧問公司

施工

建築半畝塘建設/處厚營造


材料

外牆清水模、泥牆、鋁格柵、石毯

開口鋁窗、玻璃、氣密窗、鋁格柵

用途


造價

建築

設計時間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

施工時間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




半畝塘「造山運動」的第三座山,綠覆率高達265%,為了解決都市中的熱島現象以及當代集居困境,拋開傳統建商思維,選擇最適合人類的住居材料與環境,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造就都市生態多樣性與台灣建築綠覆率的新高。

順應基地坐北朝南的條件,建築的東西向立面皆採取複層深簷的設計,有效調節日照,達成外殼節能表現。合院串聯南北向開口,夏天引入新竹地區明顯的西風,達成自然通風。空中大量的半戶外空間呼應台灣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讓生活可以在雨天或熱天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開窗延伸生活領域。透過環佈於家屋四周的半戶外深簷空間,創造環景皆綠的生活空間。


基地位置圖


一層平面圖

建築由一面湖泊環繞,不僅為建築創造良好的微氣候,更復育了一片台灣濕地生態地景,並以其生態所需之無污染環境為標準,形成一套「生態系統服務」,為居住者提供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

整體建築從坐向、量體、周遭景觀設計皆考慮自然通風,地下室停車空間引入新鮮空氣,創造舒爽的地下室生活場域,與整體水域景觀創造良好了通風條件,讓生活於此的人有親水休閒空間。整體建築也設計了散布路徑,讓人可以環湖水平散步之外,還可以登梯垂直散步,從地下三樓一路登梯散步至頂樓,回家像是登一座山,形成山居生活的想望。


建築外觀,綠植外觀為建築形成綠皮層。


建築被水域及茂密的植生所包圍,形成生態微氣候。


鳥瞰圖,空中俯瞰一座都市山林。


節氣山徑手繪主體。


建築團隊得獎感言:半畝塘建設
若蒔山不只是一個個案,是半畝塘走向生態開發的常民住居計畫之一。這個計畫持續了十年之久,陸續完成三棟垂直綠化的高層集合住宅,也創造東亞地區最高密度的綠化大樓,為都市環境中創造一方生態餘地。

回想十年前,當半畝塘團隊剛剛完成第一個開發案「大平窩村」,我們就獲得住宅建築獎「環境友善特別獎」的肯定,更加堅定我們對環境的信念,讓我們在往後的歲月中更深刻地將環境友善的想法落實在每一個開發個案中。這個獎項間接促成日後若山系列的誕生,讓團隊逐步去思考人工地盤上如何種好一棵大樹,創造生態地景。我們深信當都市的綠植增加,有助於緩解都市熱島,是身處亞熱帶氣候條件的台灣無可避面的課題。


標準層平面圖






社區的入口,貫穿東西向的風廊引入夏季之風,泥牆調節濕度創造良好的體感溫度

這過程中半畝塘也嘗試重新去定義建築,我們讓建築成為人與自然的介面,手法是先塑一個環境,之後再慢慢發展出建築物的模樣。很多人會誤以為半畝塘著重心力於景觀設計,其實不然,我們讓建築與地景咬合在一起,因為建築勢必探討其物理環境,勢必創造(影響)使用者的生活型態,進而內蘊美學與風土,我們期許整體環境與使用者一同共伴相生,啟動一種新的生活型態。

去年夏天,若蒔山的居民採集社區內的植生,熬煮出自家口味的青草茶,透過採集認識了社區內多元的植生,延續在地民俗植物的使用知識。去年秋天,社區居民也相約在一起修剪蜜源植物,為的是送園子裡的紫斑蝶南下度冬,以期來年園子生態繁榮,蝶生飛舞。這是我們理想中的建築,居民與環境共構一套生命秩序與美感,與生態共享的居住環境,具有深層結構的建築。

這樣的理想已經內化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感謝有少數人一路的支持,願意選擇這樣的居住環境,與我們共同探討居住型態的深層結構。也感謝半畝塘伙伴願意攜手共進這條建築探索之路,讓我們再一同深化我們的理想,為台灣住宅建築另闢新貌。


景觀剖面圖


水域面積形成水廣場,是居民主要的生活景觀空間。


社區共享的書齋,與景觀的綠意融合在一起。


植生牆剖面圖


一座戶外景觀梯所形成的草木之梯,讓回家可以爬一座山,空中泥窩是半山腰的歇腳亭。


生活合院剖面圖










西南向引風塔剖面圖


頂頭木構造茶軒,創造登山攻頂的停歇處。


圖片提供:半畝塘建設
攝  影:何紹齊,Lucas Doolan

回列表